第(3/3)页 所以,刘武周若要高枕无忧地割据一方,舒舒服服地当一个皇帝,办法只有一个,那就是频繁发动战争,占领更多的土地和城池。于是,刘武周称帝之后,立即马不停蹄,对外扩张,兵锋直指雁门。 雁门郡,是山西以北的重要军事边镇。当初,大业十一年(615年),隋炀帝巡行突厥,正是被突厥大军围困于雁门。如果一鼓作气,攻下了雁门,便会将其与马邑、楼烦、定襄三地连成一片,从而,直接对太原形成军事压力,犹如一把直插太原背后的利刃;到时候,直取太原,将是畅通无阻。 隋朝的雁门守军,万万没有想到,刘武周竟然和突厥串通一气。而且,歇都不歇,这么快,便率军兵围雁门。当时,驻守雁门郡的隋朝将领,正是先前被刘武周与突厥联手击败,只身逃回雁门的——雁门郡丞陈孝意。 陈孝意虽然打仗不灵,屡战屡败,却忠义可表。面对刘武周的大军围城,陈孝意选择了奋起抵抗。此时的雁门郡,俨然已是孤城一座。可是,陈孝意依旧组织城中军队,拼死守城,坚决不降刘武周。并且,趁着刘武周军队布置的漏洞,陈孝意主动出击,多次打败刘武周的军队。因此,这一仗,打得异常艰苦: 陈孝意悉力拒守,乘间出击武周,屡破之;既而外无救援,遣间使诣江都,皆不报。孝意誓以必死。旦暮向诏敕库俯伏流涕,悲动左右。围城百馀日,食尽,校尉张伦杀孝意以降。(《资治通鉴》) 陈孝意率军血战守城,一方面,是为了拖住刘武周的大军;另一方面,则是在等待援军。守卫雁门期间,陈孝意不断派出信使,前往江都,向隋炀帝求援,希望朝廷可以发兵救援。但是,一拨又一拨的使者派出,江都方面,却始终没有回应。至此,陈孝意彻底对外援绝望了。 外援显然没有任何希望,陈孝意决心以死报国,与雁门共存亡。据说,陈孝意每天对着皇帝敕书、诏令,痛哭流涕,左右之人,无不动容。刘武周围攻雁门,将近一百多天,城中粮食耗尽。最终,陈孝意手下的一个校尉张伦,发动哗变,杀害了陈孝意。然后,张伦打开城门,投降刘武周。 到现在为止,刘武周连续发动战争,相继攻陷马邑、楼烦、定襄、雁门四郡,占据了山西以北的大量领地。不难看出,刘武周渐成崛起之势,成为了山西地区最大的一股割据势力,也成为了隋末唐初一股重要的割据势力。 值得一提的是,在刘武周占领雁门,逐渐崛起之后,他的阵营当中,意外收获了一员大将。或者说,一股新的军事力量,加入到了刘武周的阵营之中。这个人的加盟,对于刘武周而言,无异于如虎添翼。他就是日后刘武周麾下的得力大将——宋金刚。那么,宋金刚究竟是何方神圣? 宋金刚,易州上谷(今河北张家口)人氏,这也是隋末唐初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。隋末天下大乱,宋金刚看出隋朝大厦将倾,趁乱而起,在家乡易州拉起了一支人马。很快,宋金刚就聚集了万余兵马。 起兵之后,宋金刚觉得自己势单力孤,急需寻找联盟。于是,宋金刚便与当地的一位武装首领魏刀儿,结成同盟。不过后来,河北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,率军围攻魏刀儿。宋金刚出兵相救,不幸战败,万余人打得只剩四千残兵。无奈之下,宋金刚只得带领四千残兵败将,投奔刘武周。 刘武周深知宋金刚极善用兵,对于他的投奔,大喜过望。因此,刘武周非常看重宋金刚,对其委以重任,封为宋王,授予兵权。同时,刘武周又拿出一半家产,送给宋金刚。宋金刚也想和刘武周搭上关系,故而,他一狠心,休弃了自己的原配妻子,主动求娶刘武周的妹妹。就这样,两人结成了姻亲关系。 从此之后,宋金刚便成为了刘武周政权的得力干将。后来,刘武周进犯太原,也正是听从了宋金刚的建议。并且,在刘武周进攻太原的过程中,宋金刚是立下了“汗马功劳”。关于这个问题,后文会马上说到。 再将话题切换到李唐王朝这边,对于刘武周的一步步坐大,崛起,李渊父子难道没有察觉吗?刘武周占据山西以北的大片领地,直接威胁到了李渊的大后方,对太原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压力。太原是李唐王朝的龙兴之地,太原一旦丢失,唐王朝的根基,也势必动摇,民心也将不复存在。 事实上,刘武周崛起之时,唐朝尚未建立。那个时候,李渊还是隋朝的右骁卫将军、山西、河东抚慰大使、太原留守、唐国公,负责执掌河东地区的军政要务。起初,当李渊得知刘武周称帝的消息,根本没有放在心上。在他看来,刘武周是兔子的尾巴——长不了,李渊还将刘武周比作秦末农民领袖陈胜那样的人物: 顷来群盗遍于天下,攻略郡县,未有自谓王侯者焉。而武周竖子,生于塞上,一朝欻起,轻窃大名。可谓陈涉狐鸣,为沛公驱除者也。(《大唐创业起居注》) 然而,话说回来,刘武周的崛起,也间接帮了李渊一个大忙。刘武周纵横山西之时,正是李渊父子秘密筹划晋阳起兵的关键时刻。前文说过,李渊坐镇山西,隋炀帝对他并不放心,专门安插了两个眼线,监视李渊:王威、高君雅。 有这两个眼线在侧,李渊凡事不能做得太过明显。可是,刘武周攻略四郡,却给李渊招兵买马提供了一个契机,他可趁机扩充军力。因此,刘武周占据汾阳宫后,李渊私下会见王威、高君雅,故意夸大其词,说: 武周虽无所能,僭称尊号。脱其进入汾源宫,我辈不能剪除,并当灭族矣。(《大唐创业起居注》) 王威、高君雅本身就是两个庸才,听完李渊说得如此严重,心中惧怕不已。于是,二人连忙请教李渊,询问下一步如何是好。没想到,李渊居然又扯出了一大推朝廷制度,故意吊着王、高二人的胃口: 朝廷用兵,动止皆禀节度。今贼在数百里内,江都在三千里外,加以道路险要,复有他贼据之;以婴城胶柱之兵,当巨猾豕突之势,必不全矣。进退维谷,何为而可?(《资治通鉴》) 李渊一番妙语连珠,摆明了是在向王、高二人下套,凭这两人的智商,哪里能猜得透李渊的心机。所以,听李渊这么说,王威、高君雅更加着急了,急忙向李渊表明,支持李渊招募军队,抵抗刘武周: 公地兼亲贤,同国休戚,若俟奏报,岂及事机;要在平贼,专之可也。 这样一来,有了王威、高君雅的许可,李渊的目的也就达到了。接下来,李渊分派李世民与刘文静、长孙顺德、刘弘基等人,各自招募军队。很快,就招募到了近万人马,为后来的晋阳起兵,积攒了雄厚的军事资本。 正是因为刘武周在山西的崛起,李渊才能借机招兵买马,扩充军事实力,为不久的晋阳起兵积蓄力量。可是,刘武周日益坐大,也给李渊父子,以及李唐王朝留下了一个隐患。什么隐患呢?那就是刘武周对太原的军事威胁。刘武周占领的四郡,正好处于太原后方。所以,刘武周很有可能,从背后突袭太原,使得李渊后院起火。 为了杜绝后院起火的危险,大业十三年(617年)七月,李渊在太原起兵之时,分别以长子李建成、次子李世民统领左路军与右路军,却没有带四子李元吉一起出征。李渊任命李元吉为太原太守,负责留守太原,防备刘武周与突厥,从背后偷袭太原。如果进军关中不利,李渊还可以退回太原,保存实力,割据一方。 应该说,从大业十三年(617年)七月,晋阳起兵,到武德元年(618年)五月,唐朝建立。在这段时期,李渊的主要精力,还是集中在入主关中,以及李唐建国上。所以,对刘武周在山西的势力发展,李渊一时没能顾得上。 唐朝建立初期,更是对刘武周鞭长莫及。原因很简单,唐朝建国仅仅一个月,薛举即入侵泾州,李唐西北军情告急。所以,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,唐王朝一直忙于西线战事,与西秦薛氏的战争。 好不容易,等到李唐王朝消灭西秦,平定陇西一带。结果,又遇到了李密叛唐。没有办法,唐朝只得调集兵力,剿灭李密叛乱。可以发现,李唐建国后的一年,由于要解决此起彼伏的内忧外患;故而,对于刘武周势力的扩张,还没来得及顾上。因为唐朝自顾不暇,才让刘武周在山西的势力,进一步得到了壮大。 一转眼,时间便到了武德二年(619年)的三月份。这个时候,唐王朝国内、外的形势,逐渐趋于明朗。首先,李唐统一西北,将陇西、河西两地,纳入大唐版图,取得了西线战场的空前胜利。其次,通过剿灭李密之乱,唐朝基本全面掌控了山东一带,打通了东进中原的主要通道。 国内、外形势一片大好,唐朝总算是腾出手来,有了充足的时间。统一西北之后,李唐王朝的主要精力,开始集中到了山西以北。很明显,山西以北的刘武周政权,将是唐王朝下一个要灭掉的割据势力。 大唐王朝如果要东进中原,争夺天下,山西的刘武周政权,则是必须要拔掉的一颗钉子。虽然,刘武周的势力范围,远远不如薛举、李轨。但是,刘武周所处的位置,却是十分重要的。 刘武周一日不除,不仅会严重阻碍大唐东进中原,同时,还会对太原造成极大的军事威胁。太原对于李唐的重要性,不用多说。因此,无论是从长远战略出发,还是为了拱卫太原的安全,唐朝与刘武周之间,势必要有一战。统一西北之后,唐朝的下一步军事计划,便是:消灭刘武周! 可是,风云突变。就在唐王朝厉兵秣马,准备大举进攻刘武周的时候,武德二年(619年)三月,刘武周抢先一步,亲率大军,进逼太原。更加让人不可思议的是,仅仅六个月的时间,被视为李唐龙兴之地的太原,竟然被刘武周占领。太原失守,李唐王朝的河东防线,迅速被撕开了一个口子。 那么,作为仅次于都城长安的核心城市,太原为什么这么快就被刘武周占领?在整个太原之战的过程中,唐军又存在着怎样的战术失误?而身为大唐皇帝的唐高祖李渊,又要为太原失守承担怎样的责任?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