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没过多长时间,高开道手下的两名将领:张金树、张君立,私下活动起来。其中,张金树是高开道的心腹干将,而张君立则是原来刘黑闼的部将,刘黑闼死后,他投奔于高开道麾下。这时,张君立看出,高开道与唐朝为敌,摆明了是飞蛾扑火。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,张君立私下联合张金树,二人密谋杀掉高开道,然后向李唐投诚。 张金树、张君立二人,展开了密谋除掉高开道的行动。既然要杀死高开道,就必须要做到万无一失。正好,当时有一个契机。 高开道平日里豢养了数百私兵,这些人个个武艺高强,英勇善战,号称“假子”,相当于高开道的护卫亲兵。高开道对于这数百“假子”,非常信任,经常让他们入值阁内,贴身宿卫。更巧的是,这些“假子”的统领,不是别人,正是张金树。张金树和张君立二人,密谋杀死高开道,就必须要解决这些“假子”。 如何才能解决掉这些“假子”?张金树想了一个办法,他派遣几名心腹,进入内院,表面上和众“假子”有说有笑,使他们麻痹大意。背地里,张金树的亲信,却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。他们趁着“假子”不备,将这些人的弓弦全部折断,还将他们的佩刀、长槊藏在床底下,神不知鬼不觉,没有任何人发现。 一切准备就绪后,张金树、张君立决定动手。一天夜里,张金树率众猛攻高开道的府邸。众“假子”大惊失色,纷纷准备去拿兵器,抵抗进攻。结果,吃惊地发现,弓弦尽数折断,佩刀、长槊不知所踪。没了兵器,“假子”们的心态,瞬间崩了,纷纷向张金树投降。此时,张君立也在城外举火为号,与张金树内外呼应。 直到此时,高开道彻底明白了,大势已去,自己今日难逃一死。于是,高开道身披甲胄,手持兵器,威严地端坐于大堂之上。众人深知高开道骁勇,不敢上前,只是将其团团围于大堂中央。 紧接着,高开道与妻妾们奏乐畅饮,作最后的诀别。等到天快亮的时候,高开道站起身来,缢杀了众妻妾与所有的儿子。而后,高开道自杀身亡,结束了自己的一生。高开道自杀后,张金树立刻过河拆桥,一翻脸,斩杀了高开道所有的“假子”,并杀掉了自己的盟友张君立,死者多达五百余人。 斩草除根过后,张金树遣使降唐。唐朝在原来高开道的旧地,设置妫州,进行管理,任命张金树为北燕州都督。至此,唐王朝彻底兼并了高开道的势力范围。河北地区最后一股反唐势力,被彻底消灭: 开道见天下皆定,欲降,自以数反覆,不敢;且恃突厥之众,遂无降意。其将卒皆山东人,思乡里,咸有离心。开道选勇敢士数百,谓之假子,常直阁内,使金树领之。故刘黑闼将张君立亡在开道所,与金树密谋取开道。金树遣其党数人入阁内,与假子游戏,向夕,潜断其弓弦,藏刀槊于床下,合暝,抱之趋出,金树帅其党大噪,攻开道阁,假子将御之,而弓弦皆绝,刀槊已失,争出降;君立亦举火于外与相应,内外惶扰。开道知不免,乃擐甲持兵坐堂上,与妻妾奏乐酣饮,众惮其勇,不敢逼。天且明,开道缢妻妾及诸子,乃自杀。金树陈兵,悉收假子斩之,并杀君立,死者五百馀人。遣使来降,诏以其地置妫州。 高开道军事集团的覆灭,实际上是平定河北叛乱的收尾工作。高开道覆灭,标志着历时数年之久的河北叛乱,终于彻底平定;也标志着,北方地区的主要割据政权,基本全部被李唐王朝扫平。当然,还有一些零散的小割据势力,还在北方盘踞,但实际上不足为虑。从总体来说,唐王朝实现了对北方的统一。 当然,消灭高开道集团,发生于武德七年二月。不过,这只是平叛河北的收尾罢了。自从武德六年二月,徐圆朗败亡后,李唐王朝戡乱河北,已经取得了全面胜利。作为第二次戡乱河北的唐军主帅,太子李建成在平叛战争取得完胜后,于武德六年九月,班师回京,结束了第二次平叛河北的征程。 唐朝第二次平叛河北,无疑让太子李建成大放异彩。对于李建成而言,此次挂帅亲征河北,至少有两大收获。 第一,在军事上树立了一定的威望。 众所周知,若论军事上的丰功伟业,唐朝国内,无人可出秦王李世民之右。在众人眼中,太子李建成的军事才能,明显不如李世民出彩。然而,这一次平叛河北,却让所有人对李建成刮目相看。 谁都没有想到,一向温文尔雅,久不领兵的太子李建成,此番出战,以极小的代价,获得了巨大的胜利,一举平定河北,消灭了顽敌刘黑闼,为大唐一统天下立下一功。正是因为平叛河北的军功,才让李建成在军事方面,拥有了与李世民的秦王集团相抗衡的资本,以及实力。 第二,在政治方面培植了属于太子集团的势力。 李建成请缨出征河北之前,魏征曾向他建议,挂帅出征河北的好处,一方面,能够在军功方面,与李世民的秦王集团,一争高下;另一方面,也能趁机发展自己的势力,积累资本,以便和秦王李世民对抗。 要知道,李世民半生戎马,功盖天下,从晋阳起兵到指挥唐初统一战争,李世民打下了大唐王朝的半壁江山。因此,李世民在军中拥有绝对的权威,也获得了与其功绩相匹配的权力。比如,李世民因为常年征战,军功赫赫,执掌陕东道、益州道两大行台,将洛阳、四川经营成属于自己秦王集团的势力范围。 对于这一点,李建成深有体会,他也要经营属于自己的势力范围。所以,魏征建议太子李建成,借着出征河北的机会,广交山东豪杰,将崤山以东地区划入太子一党。事实上,李建成确实这样做了。亲征河北期间,李建成积极结交山东豪杰,使得崤山以东地区成为李建成经营的一块根据地。 何以见得呢?有一件事足以说明,便能看得出,李建成在山东地区的影响力是多么得巨大。 玄武门之变,李世民杀死了大哥李建成、四弟李元吉后,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手段,征服了来自太子、齐王两党的反对势力。但是,李建成的老营崤山以东地区,却并不太平。崤山以东地区,是李建成平定刘黑闼时所经营的根据地。虽然,李建成死了,太子集团已经覆灭。不过,山东地区的东宫残余势力,依旧存在,随时可能向李世民发难,为李建成报仇。所以,李世民必须着手稳定山东局面。 反复思量后,李世民决定对山东地区的太子旧部,采用招抚。于是,李世民将这个任务,交给了原来太子李建成的头号谋士,刚被任命为谏议大夫的魏征,让魏征去招抚山东李建成余党。 武德九年七月十一日,李世民委派魏征为特使,前往崤山以东地区,招抚东宫部众。而且,李世民给了魏征一项特权,允许他便宜行事,必要的时候,可以见机行事,临机决断。 魏征赶赴山东地区,行至磁州时,正好遇到了两位故人:前任太子千牛李志安、齐王府护军李思行。此时,他们二人,正被当地州郡押解,准备送往长安。魏征见状,立即宣布了新太子李世民宽恕政敌的命令: 吾受命之日,前宫、齐府左右皆赦不问;今复送师行等,则谁不自疑!虽遣使者,人谁信之!吾不可以顾身嫌,不为国虑。且既蒙国士之遇,敢不以国士报之乎! 然后,魏征下令,将李志安、李思行等人一律释放。对此,李世民当然是十分高兴。在李世民招抚政策的感召下,崤山以东的广大地区,很快稳定了下来。试想一下,如果李建成当初没能在山东培植自己的势力,李世民又何必如此大费周章,在太子集团已然覆灭的情况下,还要尽力招抚呢? 于李建成而言,这次平叛河北,可谓名利双收。同样,对李世民而言,两次的平叛河北战争,也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甚至是意义重大。河北叛乱,让李世民从中吸取了许多发人深省的教训,那就是,让他明白了民心向背的重要性,明白了武力有时并不是万能的。 多年以来,李世民在战场上所向披靡,势如破竹,多少乱世枭雄,败在了这位秦王手上。因此,这样一来,使得李世民过于迷信武力。在他看来,大唐一统天下之路上,就没有自己砸不烂的石头。然而,河北平叛,却实实在在给这位无敌的战神,好好地上了一课。 本来,“洺水之战”,李世民凭借过人的军事才能,采用水灌敌营之计,击溃刘黑闼主力,取得了辉煌的战果。可是,在战后,李世民没能及时安抚河北局势,导致刘黑闼死灰复燃,河北再生叛乱。唐军“洺水之战”的一切努力,全部前功尽弃。倘若李世民当初能够重视安抚人心,事情的发展,或许就不是这个样子。 也正因如此,河北叛乱,对于李世民的人生事业,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。这场战争,让李世民明白了一个道理,武力是决定战争的手段,却不是唯一的手段,民心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。 特别是李世民在当上皇帝后,格外注重百姓对于国家的重要性,民心对于维护统治的作用。难能可贵的是,唐太宗李世民总结出了著名的治国论断,“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”,成为了他一直奉为圭臬的治国理念。 “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”这八个字,激励着李世民成为光耀千秋的一代明君,开创出名垂青史的“贞观之治”。这与他年轻时平叛河北的经历,息息相关。如果没有这段特殊的战争经历。也许,李世民就会变成第二个隋炀帝;可能李世民本人,就不会成为令后世景仰的千秋圣君唐太宗! 以上这些,说的都是,平定河北叛乱,对于李建成、李世民兄弟二人,产生各自不同的意义。另外,河北平叛战争的胜利,对于李唐王朝一统天下的大业,也具有深远的影响作用。最起码,有两点重要的影响。 第一,这是一场特殊的战争。 两次戡乱河北之战,不同于唐王朝以往的统一战争。从前的统一战争,都是李唐针对某一割据政权,发起的战争。可这一次却不相同,是一场平叛战争。准确地讲,是窦建德旧部反叛唐朝,唐朝平定叛乱而进行的一场战争。 正是由于这场战争的特殊性,李唐王朝为此采取了特殊的应对策略。既要侧重武力征讨,更要重视安抚怀柔。只有武力、安抚双管齐下,才可以尽快结束战争、稳定局面。平叛河北,对于李唐王朝今后的统一战争,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。 第二,巩固了李唐王朝中原之主的地位。 平定河北叛乱,实际上,是唐王朝统一中原的延续。之前,武德四年,秦王李世民发起的“虎牢关之战”,大破窦建德十余万夏军主力,一举攻克洛阳,荡平了盘踞在中原的郑、夏两大割据政权,实现了唐王朝入主中原的宏愿,完成了唐朝一统天下战略中至关重要的一步。 然而,突如其来的河北叛乱,却打乱了唐朝本来的部署,严重威胁到了李唐王朝对中原地区的统治。为了捍卫唐军东征洛阳所取得的胜利果实,以及巩固中原之主的地位,唐朝花费了将近两年的时间,调集重兵,先后委派秦王李世民、太子李建成挂帅出征,征讨刘黑闼叛军,终于平定叛乱,剿灭了河北的反叛势力。 平定河北叛乱的意义在于,彻底肃清了河北地区的三支反唐势力,极大笼络了河北人心,取得了军事、政治的双重胜利。应该说,平定河北叛乱,李唐王朝入主中原的战略,才算真正意义上完成。 通过两年平定河北叛乱的作战,唐王朝一举解决了来自河北、山东的三大强敌:刘黑闼、徐圆朗、高开道,巩固了大唐对于中原地区的统治,成功捍卫了东征洛阳的胜利果实。从此,中原再无忧虑。 同时,平定河北叛乱,还有更重要的一层意义。自此之后,北方再也没有任何一支军事势力,能够阻挡大唐一统天下的步伐。北方地区的重要割据政权,基本上全部被李唐王朝扫平。 平灭北方割据势力,横在李唐统一道路上的阻碍,越来越少。可以说,大唐一统天下,已经是大势所趋,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。接下来,李唐王朝便要实施一统天下战略的最后一步,出兵南下,扫平江南群雄,实现南北统一,完成全国性的统一,结束自隋末以来的战乱局面。 那么,当唐朝在与北方强敌拼得你死我活之时,长江对面的南方地区,又是怎样的一副情形?面对实力依旧不容小觑的江南群雄,李唐王朝又会采取怎样的战略、战术,逐一兼并南方割据势力?在唐朝与江南群雄对决的过程当中,究竟又上演了怎样庙堂、战场、外交之间的博弈呢?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