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六章 激战长江(1)——辅公祏叛唐-《巍巍大唐:开国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的确,王雄诞能力出众。但是,他的能力,主要表现在军事方面。单论带兵征战,王雄诞着实是一员名将,所向无敌。可是,倘若比起权谋诡诈之术,王雄诞就显得格外单纯、稚嫩,是个典型的“门外汉”。正因如此,不懂政治的名将王雄诞,不知不觉地着了辅公祏的道,乃至最后丢掉了性命。

    果然,杜伏威前脚刚走,辅公祏后脚就开始行动了。原来,辅公祏的故交左游仙,在杜伏威入朝之后,极力劝说辅公祏,起兵谋反。辅公祏的谋逆之心,早已酝酿多时,根本用不着他人引导。左游仙的劝说,刚好是一个“催化剂”,正中辅公祏下怀,促使他下定决心。于是,二人沆瀣一气,密谋夺取兵权,起兵造反。

    说实话,辅公祏、左游仙此时密谋造反,完全是目光短浅,毫无远见之举。为什么呢?形势一目了然。即使辅公祏成功夺权,无疑是站在了唐王朝的对立面上,势必要和唐朝正面开战。可是,一旦开战,辅公祏绝无胜算。

    当时的形势是个什么样子?唐王朝已经平灭北方群雄,实现了对中原、北方地区的真正统一,像王世充、窦建德、刘黑闼等重要割据势力,也已经全部覆灭。北方底定之后,李唐将目标对准了江南。

    在李唐王朝实施的分化、瓦解策略之下,李子通、沈法兴相继败亡,杜伏威被迫入朝。与此同时,唐王朝又大举出兵,消灭了盘踞在长江中游地区的萧铣政权。关于唐军平定萧铣政权的战争,后文会具体说到。所以,唐朝统一整个长江流域以及南方地区,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。

    因此,辅公祏在这个时候起兵反唐,不仅非常不明智,更是极其愚蠢的行为。以江淮一隅兵力,对抗雄据北方的大唐王朝,无疑是螳臂挡车,必然会输得十分难看。然而,人一旦疯了,就什么也顾不上了。此时的辅公祏,已经完全被自己的野心所占据,变得利令智昏,不计后果,执意起兵谋反,还要把杜伏威拉下水。

    可问题是,起兵谋反,绝不是辅公祏简简单单,动动嘴皮子就能搞定的事情。这是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事情,万一失败,那将是抄家灭门的死罪。所以,必须要有周密的计划。没想到,辅公祏密谋起事夺权的第一步,就遇到了一个绊脚石、拦路虎。这个绊脚石、拦路虎,不是别人,正是王雄诞。

    王雄诞虽然名义上是辅公祏的副将,但辅公祏心里很清楚,他就是杜伏威安插在自己身边的一个眼线,用来监视自己的一举一动。因此,辅公祏若要成功起兵夺权,必须要除掉王雄诞。

    其实,辅公祏早就对王雄诞心怀不满,二人结怨已深。怎么回事呢?当初,杜伏威委派辅公祏为主帅,王雄诞为副将,二人率军进攻李子通。战役初期,辅公祏恃勇轻敌,孤军深入,被李子通打了个反击,战败回营。

    战后,辅公祏心有余悸,不敢出战。此时,王雄诞向辅公祏大胆进言,建议趁着李子通刚刚取得胜利,防备松懈之际,挑选精兵,发动夜袭。可是,辅公祏没有听从。随后,王雄诞擅自行动,没等辅公祏同意,率领一队私兵,夜袭敌军大营。最终,一举击溃李子通部,大获全胜。

    自此之后,王雄诞一战成名,平步青云,被杜伏威委以重任。后来,王雄诞更是独立率军,击破李子通,扫平江淮群雄,功成名就。然而,也正是这场战役的胜利,让辅公祏将王雄诞视为眼中钉、肉中刺。

    在辅公祏看来,自己明明下令不得出击,可是,王雄诞竟敢公然违抗军令,擅自带兵偷袭敌营。此战虽然大胜,却令辅公祏颜面扫地,威严尽失。所以,辅公祏认为,王雄诞此人,桀骜不驯,是个不服管的狂人。再到后来,王雄诞更是成了杜伏威制衡自己的一枚棋子,加剧了辅公祏对王雄诞的不满。

    综上所述,辅公祏对王雄诞的不满,由来已久,也许对其早就起了杀心。辅公祏意欲起兵反唐,王雄诞是挡在面前的第一个障碍,必须除掉。可是,除掉王雄诞,哪是这么容易的事情。王雄诞绝非等闲之辈,久经沙场,战功卓著,且又手握重兵。贸然杀死王雄诞,只会引起军中的骚乱。

    这个时候,辅公祏玩起了阴谋诡计。他知道,别看王雄诞在战场上所向披靡,但在政治上就是一个白痴。王雄诞心思单纯,哪里能算计得过城府极深的辅公祏。很快,辅公祏将魔爪伸向了王雄诞。

    辅公祏故技重施,使出了当年李子通对付杜伏威与沈法兴的招数:挑拨离间。不过这一次,辅公祏是要挑拨杜伏威、王雄诞之间的关系,使得这对养父、养子之间,生出嫌隙,互相不信任。

    怎样离间杜伏威、王雄诞之间的关系?辅公祏对外诈称,自己收到了杜伏威的书信,信中说,怀疑王雄诞心怀二心,欲对辅公祏不利,提醒辅公祏加强提防。这完全是辅公祏自编自导的一出戏。

    结果,王雄诞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,竟然信以为真,以为义父杜伏威真的怀疑自己,心中愤懑不已。王雄诞内心很不高兴,想当初,自己为了杜伏威出生入死,并两次救了他的命,立下了赫赫战功。谁曾想,却遭到杜伏威这般对待,心灰意冷。于是,王雄诞一赌气,干脆直接称病,不再管事。趁着王雄诞称病不视事,辅公祏暗地夺了他的兵权。

    神不知,鬼不觉地夺了王雄诞的兵权,这是辅公祏成功完成了举兵叛唐的第一个步骤。接下来,辅公祏会怎样做呢?他也知道,王雄诞军事才能过人,倘若能够为我所用,定是强大助力。故而,辅公祏准备劝降王雄诞,指派党羽西门君仪,前去劝说王雄诞,希望他可以一起参与起事。

    直到此时,王雄诞如梦方醒,自己原来中了辅公祏的圈套,被他给算计了。可惜,为时已晚,自己的兵权,已被辅公祏所剥夺。最后,王雄诞决定以死殉节,绝不能和辅公祏同流合污,坏了一世英名,他慷慨激昂地陈词怒斥道:

    今天下方平定,吴王又在京师,大唐兵威,所向无敌,奈何无故自求族灭乎!雄诞有死而已,不敢闻命。今从公为逆,不过延百日之命耳,大丈夫安能爱斯须之死,而自陷于不义乎!

    王雄诞的这番话,说得大义凛然。他义正辞严地告诉西门君仪,如今天下初定,吴王又远在京师长安。更何况,大唐兵威强盛,所向无敌,一统天下乃是大势所趋。你们如今起兵作乱,不仅将吴王置于危险境地,更是会给你们自己带来灭族之灾。不用说,此战你们注定失败。

    另外,王雄诞坚决表示,你们要造反是你们的事儿,我管不着,反正我绝不与你们同流合污,唯有一死而已。如果我参加了你们的谋逆队伍,无非就是苟延残喘,多活百日罢了。由此可见,王雄诞心如磐石,宁死也不肯与辅公祏一同谋反。最终,辅公祏看到王雄诞如此坚决,觉得劝降他是不可能了,便下令将其缢杀。

    可怜江淮一代名将,没有血洒疆场,马革裹尸,却死在了肮脏龌龊的阴谋诡计之下。王雄诞久经沙场,百战名将。加上平日里,他还善于安抚士卒,爱兵如子,所以,麾下部众皆愿为其效死卖力。

    并且,王雄诞治军有方,军纪严明,每攻下一座城邑,约束部众,秋毫无犯,从不掳掠百姓。因此,对于王雄诞惨遭杀害,江南军民无不悲痛,为之哭泣。唐高祖李渊感念王雄诞的气节,命其子王果,承袭宜春郡公的爵位。后来,唐太宗李世民即位,又追赠王雄诞为左卫大将军、越州都督,谥号为“忠”:

    雄诞善抚恤将士,皆得其死力,每破城镇,约勒部下,丝毫无犯,故死之日,江南士庶莫不为之流涕。高祖嘉其节,命其子果袭封宜春郡公。太宗即位,追赠左卫大将军、越州都督,谥曰忠。

    杀害名将王雄诞,算是辅公祏搬掉了挡在自己谋反道路上的一颗绊脚石。接下来,辅公祏便要积极谋划起兵反唐的具体事宜。为了加大起兵反唐的胜算,争取到军中将士的拥戴,辅公祏决定采用舆论攻势。

    辅公祏深知,杜伏威在江淮军中和百姓当中,颇具威望,拥有一定的影响力。所以,辅公祏心中盘算,若想起兵成功,还是需要借助杜伏威的影响力,祭出这张王牌,大肆制造舆论。

    可是,杜伏威此时已经入朝,远在长安,如何借助他的影响力呢?辅公祏有办法。他谎称收到了杜伏威写给自己的亲笔信,说李唐将他扣押在长安,无法返回江淮。故而,杜伏威命令自己即刻起兵,与唐军开战。很明显,这封书信,显然是辅公祏所伪造的,也成为了点燃江淮反唐火药桶的引信。

    要么说,杜伏威真够倒霉的,可谓人在家中坐,锅从天上来,躺着都能中枪。那么,辅公祏自己造反,为什么还要拉杜伏威下水,伪造这样一封本来就不存在的书信呢?他主要有两个目的。

    第一,鼓动江淮军旧部一起反唐。

    江淮军是杜伏威、辅公祏二人一手创建的,辅公祏非常清楚江淮军的底子。江淮军中上上下下,对杜伏威是绝对服从。尽管辅公祏是江淮军事集团的二号人物,却还是不如杜伏威那样有影响力。与其是自己怂恿江淮军兵变,倒不如利用杜伏威的影响力,激起军中的愤怒,让他们跟随自己的共同反唐。

    第二,留了一条后路。

    估计,辅公祏也清楚,此次与唐朝开战,八成凶多吉少。以江淮一隅,对抗统一北方的李唐王朝,无疑是以卵击石。万一不幸战败,辅公祏事先留好后路,将脏水泼到杜伏威身上,让唐王朝以为杜伏威才是幕后黑手,撇清自己的关系。不能不说,辅公祏此举,真是一招借刀杀人的毒计。

    还别说,辅公祏伪造的这封密信,最后还真的导致了杜伏威的悲惨命运。辅公祏刚一起兵,唐高祖李渊便怀疑到了杜伏威身上。为什么杜伏威入朝仅仅一年,辅公祏便在江淮起兵反唐,这未免也太巧了吧!难道不是他俩事先约定好的,唱的一出双簧戏,由不得唐高祖不怀疑。

    再到后来,唐军平定辅公祏势力,搜到了那封伪造的密信。这样一来,更让杜伏威百口莫辩,加深了唐高祖李渊对他的怀疑。因此,辅公祏这个举动,一方面是为了获得军队的支持;另一方面,也是为了留条后路,栽赃给杜伏威。

    果然,看到辅公祏伪造的密信,江淮军的众将士,信以为真,根本不辨真伪,变得群情激奋。看来,唐朝召吴王入朝,显然别有用心。我们身为吴王的旧部,干脆反了,迫使李唐放了吴王。就这样,辅公祏见鼓动将士的目的达到了,江淮军和自己站到了同一个战壕里,便准备随时起兵,与李唐正面开战。

    既然军队已经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,且舆论也制造得差不多了。辅公祏觉得,也没有必要继续伪装下去了。于是,辅公祏撕破“和平”的面具,露出真实的面目,正式打出反叛唐朝的旗号。

    武德六年八月,辅公祏在丹阳公开称帝,立国号为“宋”,以南陈的旧宫室作为皇宫,正式与李唐王朝决裂。辅公祏僭逆称帝,随即设置官署,分封百官,任命故交左游仙为兵部尚书、东南道大使、越州总管。之后,辅公祏又主动和当地的一方割据头目张善安,连兵一处,以张善安为西南道大行台。

    辅公祏称帝后,开始大修兵甲,转漕粮馈,积极做好了与唐军开战的一切准备。江淮之地,即将掀起一场腥风血雨,大战在所难免。或许是历史的必然,李唐王朝注定要用战争的方式,彻底平定江淮。

    原本,在此之前,杜伏威被迫入朝,留居长安。唐朝似乎在表面上,掌控了江淮局势。然而,这些只不过是表面现象,风平浪静之下,实则暗流涌动。唐高祖李渊明白,唐廷虽然招降了杜伏威,却无法对他的地盘实施有效的管理。即使杜伏威入朝,他的军队与土地,依旧在其旧部手中掌握。

    可以说,李唐只是从名义上拥有江淮这片土地,江淮依然是一个独立性的割据政权。这样的现象,如果任其发展下去,终会面临大问题。果然,杜伏威入朝不久,辅公祏便在江淮旧地起兵反唐,自立为帝,正是此等现象的后遗症。现在的江淮形势,与当初的河北叛乱,何其相似。

    完成南北一统,是李唐王朝必须实现的历史使命。唐高祖李渊作为大唐开国之主,断然不会允许出现第二个南北朝。现如今,辅公祏作乱江淮,与大唐为敌,也是唐高祖最为担心的事情。所以,若要一举荡平江淮,只有一个办法,那就是武力征讨,彻底消灭辅公祏。这样一来,李唐王朝才能真正实施对江淮的有效统治。

    更何况,在辅公祏僭逆称帝之前,唐军已经大举出兵,攻灭了长江中游的萧铣政权。也就是说,自立为帝的辅公祏,是唐王朝统一江南面临的最后一支劲敌。灭掉了辅公祏,就意味着唐朝便能一举统一南方。

    当得知辅公祏反叛称帝的消息后,唐高祖无比震怒,十分生气,将辅公祏恨得牙根直痒。不过,愤怒归愤怒,唐高祖李渊并没有因此失去理智。很快,李渊冷静了下来,迅速作出决策,部署大军,出击江淮。

    武德六年八月二十二日,唐高祖下诏,兵分四路,进军江淮,讨伐辅公祏。此次,为了能够毕其功于一役,唐朝下足了血本,出动了唐军最优秀的精兵强将,布置了四路出击大军。

    第一路唐军:以襄州道行台仆射、赵郡王李孝恭,指挥唐军水师主力,一路行军,直取江州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