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他再看第二条来电内容:“真是不敢相信!这竟然是十三岁的孩子写的,真的是写得太成熟了,大有鲁迅先生《故事新编》的风采,写得很深刻,文章最后的结论人深省。” 这是一条好评。 打来电话的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,本报热心读者。 看了这条评论,王中岳的心情舒展了一些。 这么一条条的往下看,来电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肯定和表扬的,都认为冯这专栏文章写得好,让人看了惊艳感叹,绝对是难得的好文章。 而在王中岳看来电记录的时候,接线员还在6续接到读者来电。 仍然是大多数都是关于冯这个专栏的。 “王老师,再有来电,不如您接一个,跟读者深入沟通一番,怎样?”田璐这时说道。 “没问题!我可以自己来接热线。”王中岳笑道。 于是,下一个热线打进来,当对方表明是打算就冯的专栏表意见的时候,王中岳亲自接了这个电话。 “您好,我是‘大河副刊’责编王中岳,请问,您有什么问题要反映?”王中岳笑着问道。 “您好,王老师!看到今天贵报推出的那个13岁孩子的专栏,我很激动,我认为,他写得非常好,13岁的孩子能把文章写到这份上,让我这个写了快二十年的人惭愧不已,他的思路真的是太开阔了,他的文章主题真的是太有现实意义了,我认为王老师您为当今文坛开了一种新风气,咱们国家的文学要想展,就必须得摒弃掉原来的那种按资格按地位按关系稿的不良风气,以文章的质量来论英雄!这才是最正确的办刊办报思路!”来电的读者激动地说。 “谢谢您的来电,谢谢您的肯定,今后我会更加努力,以高质量严要求把控晚报的用稿,请您放心!”王中岳笑着说道。 “王老师,我看过报道冯同学事迹的新闻,他真的是太了不起了,一个农村孩子,能靠着自己的勤奋,走到这一步,真的是太不容易!咱们整个南河省,像他这样的少年文学天才可以说是绝无仅有,我认为,南河晚报做得很对,对这样出类拔萃的文学天才,就该大力度培养和扶持,将来他才会更迅地成长为真正的大作家,为咱们省争光!我想请问,冯的这个专栏一周刊几篇?”读者又激昂地说了许多话。 “冯的确是才华惊人,我们这么倾斜资源对他进行培养,也是希望能为本省培养一个文学大家来着。目前,我们的打算是每周为冯刊一篇专栏文章。”王中岳说。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