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七百亩棉花,七十亩山楂,三四十亩葡萄,咱们好好算算打算要多少人?” 现在工坊里的长期工人有二百来个,还有一些长工,杂工,基本上都是附近村里的,一些村里的人尤其是韩姓族人,只要有能力的都提了管事了。 村里还有治安巡逻队,就占去了二三十个劳动力,这些人是白天黑夜倒班巡查的。 一是为了村子里的安全稳定,二是防止有外来人员偷盗农庄里的东西。 孝延去隔壁县开了铺子,开了新的绣工坊,装裱坊,还把韩得禄兄弟拉过去了一个开分店,专门做木工框架,成为韩记绣画的特有供货商。 他们也带走了不少村里和周围愿意出外务工的人,等到九月一开始忙碌的时候,就出现了短时间内缺人的现象。 韩得平就算了算:“咱们种棉花的时候多半是自家下人种的,打叉追肥这些都没请外人插手,可是摘棉花可是大工程,也不是一天两天就摘完了的。 有先开花和后开花的,光是每天去这么大的地里都查一遍都能跑死人。 咱们就是把家里所有下人都带去也忙不完,还有转运,晒棉花,收棉花,都是需要大量人工的。” 光光仔细算了算:“咱们家七百亩棉花,都能收三四十万斤去了,我算了下,咱们弹棉坊招一百个人,一天都不休的一直弹棉絮,到明年的棉花下来的时候都还弹不完。” 韩得平和林氏都张大了嘴巴:“几十万斤啊?” “摘棉花的话,就招个五六十人左右,也就一个多月就能摘完。转运挑棉花,晒棉花这些才是费事的,也要招个一百多人左右。 差不多招个两百来个吧,加上咱们自家的下人,他们帮着干干杂活啥的,到年底也能处理完了。 剩下的就是弹棉花了,后面肯定还得加人,不然到下年的九月都还没弹完今年收的棉花那可就麻烦了。”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