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章 李密败亡(2)——魂断熊耳山-《巍巍大唐:开国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非常明显,这是典型的“半渡而击”战术。盛彦师命令弓弩手居高临下,刀盾手埋伏溪谷两侧。等到李密率军渡溪之时,唐军发起突然袭击,弓弩手从高处伏射,步兵趁机掩杀,一举将李密所部全歼于峡谷之中。

    计划天衣无缝,环环相扣。可是,唐军之中,还是有一些将领,对这个计划产生异议:“闻李密欲向洛州,而公入山,何也?”万一李密直接前往洛阳,没有经过此地,那岂不是白白浪费时间?关于这一点,盛彦师早就料到了,他断言,李密一定会经过熊耳山。盛彦师是这样对众将解释:

    密声言往洛,实走襄城就张善相耳,必当出人不意。若贼入谷口,我自后追之,山路险隘,无所展力,一夫殿后,必不能制。今吾先得入谷,擒之必矣。(《旧唐书·盛彦师传》)

    诸将听了盛彦师的分析,立刻安下心来,好像吃了一颗“定心丸”。此时,万事俱备,只欠东风。盛彦师率领的一支唐军偏师,埋伏在熊耳山的狭窄山谷,严阵以待,耐心地等着李密自投罗网。熊耳山,注定将成为李密的葬身之地。

    似乎是上天注定,李密终究要走向覆灭。不出盛彦师的预料,李密袭破桃林县后,并没有前往洛阳,而是一路转进,进入了熊耳山。在不知不觉中,李密一步步走进了唐军的包围圈。

    当初,李密出其不意,攻破了桃林县,俘获了大量人口。但是,李密也知道,桃林县距离唐军驻地实在太近,不能久留。所以,刚刚占据桃林县,李密没有做一刻停留,裹挟着城中人口,直入南山。

    与此同时,李密又派人联络张善相,希望张善相能够出兵接应。直到目前为止,李密依旧保持着高度警觉,他不知道哪里会突然冒出唐军追兵。故而,一路行军,李密始终加强戒备,防止唐军突袭。

    问题是,百密一疏,李密到底还是大意了,最终断送了他的性命。是什么样的疏忽呢?李密率部一路前进,等过了陕州之后,便开始慢慢松懈下来。因为李密发现,这一路行军,并没有遇到唐军拦截。所以,李密误以为,自己已经完全摆脱了唐军的追击。于是,李密开始放慢行军速度。

    走着走着,李密便进入了熊耳山一带。他不知道,一支唐军伏兵,已经在那里等候多时了。就在李密指挥部众,正在翻越山南之时,只见盛彦师一声令下,唐军伏兵四出,密密麻麻,出现在狭窄的山口两侧。由于唐军占据着熊耳山的有利地形,所以,李密的部队,被团团包围在峡谷之中。

    面对从天而降的李唐军队,李密这才恍然大悟,原来自己中了唐军的请君入瓮之计。没等李密反应过来,山谷两侧的唐军弓弩手,万箭齐发,对着峡谷中的李密军队,一阵猛烈俯射。顿时,箭如雨下。数阵箭雨过后,李密的军士、部众,几乎被射杀了一大半,尸横遍野,死伤惨重。

    紧接着,埋伏在溪谷两侧的唐军步兵,趁势掩杀出来,猛烈攻击李密的军队。结果,李密没能抵挡住唐军的猛烈进攻。他的部队,被唐军从中心突破,截为两段,致使首尾不能相顾。不一会儿,李密的军队,要么大败溃逃,要么横尸山谷,基本上全军覆没。在混战当中,李密与王伯当二人,也死于乱军之中。

    至此,曾经在隋末唐初叱咤风云的一代枭雄李密,就这样,以一种虎头蛇尾的方式,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句号,命丧熊耳山,时年三十七岁。随着李密命丧熊耳山,也标志着他此次叛唐东行的阴谋,彻底宣告破产。唐王朝用最小的代价,以及最直接的方式,平定了这场来自内部的动乱,迅速稳定住了局面。

    或许,是历史的巧合;也或许,李密的失败,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。李密当初投唐,被唐高祖赐爵邢国公。碰巧的是,李密身死的地方,名为“邢公山”。似乎是上天要终结李密的生命,按照《分门古今类事》的说法:

    李密归国,封邢国公。后至桃林渡叛,上遣兵征之,至六(陆)浑,乃斩于邢公山下。先是,山之侧有乱石纵横,颇防行李,人谓之邢公厄,密果死于此。

    熊耳山设伏,李密和王伯当二人,当场死于非命。事后,唐将盛彦师将两人的首级,传送至长安,交给唐高祖。盛彦师因为在熊耳山巧妙设伏,剿杀李密,立下了大功。所以,不久之后,盛彦师被赐爵为葛国公,继续统领熊州兵马。

    李密死了,对于李唐王朝而言,一个潜藏的心腹大患,终于被消弭于无形之中。那么,唐高祖李渊会如何处理李密的身后事呢?依照常理,李密叛唐出走,公然违抗敕令,斩杀使者,袭破桃林县。这种行为,不仅在唐朝看来,即使在天下人眼中看来,也是彻彻底底的叛臣行径。

    所以,于情于理,李渊都可以将李密的行为,视为谋反罪处置。不说满门族灭,曝尸数日亦不为过。想当初,杨玄感叛乱被镇压之后,隋炀帝对于叛乱余党,进行了疯狂的屠杀与清洗。一时间,血流成河,无数人头滚滚落地。作为杨玄感的谋主,李密也差点就被处决,最终,还是凭借自己的机智,逃出生天。

    如今,换成李密叛乱不成,兵败身死,唐高祖李渊的做法,却与隋炀帝截然不同。他没有像隋炀帝那样,宁可错杀一千,也不放过一个。李渊并没有把事情做绝,而是留有一丝余地。对于李密的身后事,唐高祖还是做了一个相对体面的处理,让他在死后,有了一个较好的归宿。

    唐高祖之所以这样处置,原因很简单。李密之死,必然会使得崤山以东的瓦岗旧部,人心浮动。当时,山东一带,仍然有一些瓦岗旧部,没有归附唐朝。如果李渊把事情做得太绝,那样,很不利于唐王朝稳定山东局势,也不利于将来唐朝进军中原。从全局战略出发,李渊也不能做得太过。

    那么,李渊究竟给了李密怎样一个体面的身后事?关于这件事,《旧唐书·李密传》中,有着明确记载:

    时李勣为黎阳总管,高祖以勣旧经事密,遣使报其反状。勣表请收葬,诏许之。高祖归其尸,勣发丧行服,备君臣之礼。大具威仪,三军俱缟素,葬于黎阳山南五里。故人哭之,多有欧血者。

    前文提过,在魏征的劝说下,徐世勣此时已经归附唐朝,并被授予黎阳总管、上柱国、莱国公等要职。李密命丧熊耳山后,他与王伯当的首级,被一起送至长安。唐高祖考虑道,李密曾经是徐世勣的旧主,两人曾有君臣之义。于是,李渊便将李密叛乱被杀的消息,告诉给了徐世勣,又把李密的尸首交给他。

    徐世勣是一个忠肝义胆之人,从不趁人之危,落井下石。当初,他决定归顺唐朝时,将他的忠义,展现得淋漓尽致。这一次,当然也不例外。虽然他与李密存在分歧,但毕竟二人曾是君臣。更何况,李密现在已经死了,死者为大。目前,只有徐世勣,才能送李密最后一程。

    收到李密的尸首后,徐世勣当即面向北方,拜伏恸哭。同时,徐世勣上表朝廷,请求唐高祖,允许自己为李密操办葬礼。对于徐世勣的请求,李渊没有犹豫,立刻就同意了。然后,徐世勣为李密举行了隆重的葬礼,将李密的尸身,葬于黎阳山南五里之地。徐世勣的义举,顷刻间,得到了朝野上下的称许:

    勣服衰绖,与旧僚吏将士葬密于黎山之南,坟高七仞,释服而散,朝野义之。(《旧唐书·李勣传》)

    必须承认,在隋末唐初的乱世,李密无疑是一个传奇,是那个时期乱世英雄的典型代表。李密的存在,为风起云涌的隋唐历史,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所以,李密既是先驱者,又是指引者。

    隋末唐初,是一个英雄辈出,群雄荟萃的历史大时代。在那样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,李密凭借自己卓绝的领导能力,以及令人折服的领袖魅力,开辟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,成为了受天下群雄顶礼膜拜的瓦岗军领袖、反隋盟主。通过李密的不懈努力,他拥有了足够与隋王朝分庭抗礼,足够裂土封侯,称霸天下的实力:

    李密因民不忍,首为乱阶,心断机谋,身临阵敌,据巩、洛之口,号百万之师,窦建德辈皆效乐推,唐公绐以欣戴,不亦伟哉!(《旧唐书·李密传》)

    但是,历史往往充满了戏剧性,总是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性。李密注定只能成就霸业,却不能克成帝业。回顾李密的一生,他也许有帝王之姿,有帝王之力,但是,独独没有帝王之命。

    短短几年的时间,李密取得了军事上一系列的空前成就。然而,在此之后,他的人生事业,却陷入了停滞不前的困境。不仅一错再错,而且更是一步步错失良机。最终,因为李密的一意孤行,十万瓦岗军,在洛阳城下全军覆没。走投无路的李密,犹如丧家之犬,只得带领残部,投奔李唐。

    遭受重大挫折之后,李密并没有懂得收敛锋芒,他太急于东山再起,不甘屈居人下。这样导致的结果是,在投奔唐朝仅仅两个月,李密便公然叛唐出走,落得个一败涂地,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。

    李密是一个悲情英雄,他的人生也是一曲悲歌,注定只能像流星一样,划过历史的天空,消失在浩瀚的宇宙之中。在《旧唐书·李密传》的结尾,曾经有一段精辟的论述,总结了李密最后的人生悲剧:

    至于天命有归,大事已去,比陈涉有余矣。始则称首举兵,终乃甘心为降虏,其为计也,不亦危乎!又不能委质为臣,竭诚事上,竟为叛者,终是狂夫,不取伯当之言,遂及桃林之祸。

    武德元年(618年)十二月,李密东出潼关,企图扯起反旗,叛唐自立。不料,李密途经熊耳山,遭到唐朝大将盛彦师的重兵伏击,一代枭雄李密,兵败身死,时年三十七岁。应该说,唐朝此次袭杀李密,虽然采取的是一种血腥的武力手段;可是,明显达到了应有的战略目的。

    李密兵败被杀,困扰唐王朝许久的一块心病,终于被成功铲除。建国不到一年的李唐王朝,一举解决了这个心腹大患。而且,李密之死,也从另一个方面,为唐王朝的稳定,帮了一个大忙。

    自从李密死后,唐朝加紧了招抚瓦岗旧部的步伐。在唐王朝的政治攻势下,又有不少瓦岗旧部,先后归附李唐。至此,唐朝基本上全面掌控了崤山以东地区,大致稳定住了局面。直到此时,唐朝在潼关以东的军事障碍,在一定程度上被扫除干净。所以,李唐向东进军中原,已经是大势所趋,势在必行。

    从武德元年(618年)五月,大唐王朝正式建国;直到是年十二月,李密败亡熊耳山。短短八个月的时间,随着一个个劲敌的覆亡,唐王朝的内外局势,以及统一战争的前景,逐渐开始明朗起来。

    对外,武德元年(618年)十一月,李世民率军一举消灭西秦,平定薛氏政权,将陇西划入唐朝版图;次年,武德二年(619年)五月,唐军又出兵平灭了河西李轨政权。由于陇西、河西两大政权的相继覆灭,唐王朝彻底统一了西北地区。统一西北,标志着唐朝从此有了一个稳定的大后方,为唐朝统一天下解除了后顾之忧。

    对内,唐朝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措施,逐渐摆平了崤山以东的复杂局面,招抚了大量的瓦岗旧部,为唐军日后东进中原,铺平了道路。而且,通过熊耳山袭杀李密,李唐王朝又以一种快捷的武力方式,平息了一场内乱,铲除了一个致命的心腹大患。以上的种种行为,都有利于李唐稳定国内局势,巩固新生政权。

    其实,平定西秦之后,唐高祖便开始筹划下一步战略计划。为了促使唐军早日东进,与王世充、窦建德逐鹿中原,李渊将下一步进攻的目标,锁定到了山西刘武周政权。只有拔除了刘武周这枚钉子,唐王朝才能毫无顾虑,挥师东进,争霸中原,进而完成平定四海,一统天下的大业。

    不过,由于武德元年(618年)十二月,唐朝国内发生了李密叛唐事件。因此,李渊不得不暂时搁置这个计划,全力平定李密叛乱。很快,李密之乱得以平定。接下来,这个计划再次被提上日程。

    李唐与刘武周之间,必有一战,无法回避。正因如此,剿杀李密过后,唐朝方面开始积极备战,厉兵秣马,准备发起新一轮的军事进攻,一举灭了刘武周。一场新的大战,即将拉开序幕!

    然而,还没等唐朝主动发起进攻,刘武周却率先攻击唐朝了。武德二年(619年),从山西方面,传来了一个非常不好的消息。这个消息,对于势头正盛的唐王朝来讲,无异于晴天霹雳。什么消息呢?李家父子的起兵之地、大唐王朝的龙兴之基——太原,竟然意外失守了,被刘武周占领。

    太原是河东首府,它对李唐王朝的重要性,不言而喻。当初,李渊父子正是以太原为根基,起兵反隋,一路血战,最终入主关中,开创大唐王朝。所以,太原的战略位置,仅次于都城长安。

    唐朝建立后,唐高祖依然十分重视太原,不仅委派四子齐王李元吉,长期镇守;而且,在河东地区布置了大量唐军精锐,驻扎各地,用以拱卫太原。既然太原的守卫如此严密,又为什么如此轻易被刘武周占领?

    事情总是祸不单行。李渊没有料到,这只是个开始。刚刚站稳脚跟的李唐王朝,再次被卷入了战火之中。太原失守,犹如一丝火苗,战火立即波及整个河东地区。确切地说,此次河东危局,是继兵败浅水原之后,唐王朝面临的第二次严重的军事危机,甚至是威胁唐朝统治的国家危机。

    那么,作为李唐王朝的龙兴根基,太原又是如何被刘武周占领?面对突如其来的河东之战,唐朝方面又该怎样应对?最终,在这样极端不利的战况下,唐王朝又是凭借什么逆风翻盘,力挽狂澜,一举弭平河东战火,力克强敌刘武周,消灭了这个盘踞在山西地区的割据政权呢?


    第(3/3)页